歐洲杯的足球盛宴已經結束。但是,海信5000萬歐元打造的“中國第一”的廣告,依然能余音繞梁不絕。這不,招來了《北京晚報》“令中國蒙羞”的批評,也有所謂違法的質疑。但是,海信也因此收獲了真真的影響力。
奇視點:海信這樣“明目張膽”的說自己是第一,不違反廣告法嗎?
蕭蕭:廣告法是有關于“第一”、“最”、“唯一”這類宣傳用語的“禁止”規(guī)定。但是,這種禁止不是徹底不能使用。比如,調研機構或者國家統計部門,總是要統計出“誰的銷量第一、最高”的。如果這個詞徹底不能用,那豈不是這些報告都不能發(fā)布了嗎?如果第一不能用,那第二就成了“另一種第一”,是不是也不能用?
所以,問題就出來了:廣告法究竟禁止那種宣傳?
答案很簡單,廣告法禁止的是“虛假宣傳”——或者說,如果你能自證、它證你說的“最”、“唯一”、“第一”,那就沒問題。海信這次廣告就屬于后者。海信有中怡康十余年的數據報告,證明自己就是第一。他這個絕對不涉及虛假宣傳,也就在法律許可之內。“法從證據”,這是基本的原則,沒有證據、證明不利,卻又能從那個宣傳中獲利,這樣的宣傳即便不用“第一”、“最”、“唯一”這類詞匯,也是違法的。
奇視點:有很多人說,海信的“中國第一”有點太土豪,太霸氣,也太沒有內涵了?您覺得呢?
蕭蕭:首先,從宣傳上,國內這么多人幫助海信擴大那5000萬歐元的影響,其潛在影響規(guī)模已經超過“歐洲杯”球迷幾倍——這不是最好的宣傳效果嗎?
宣傳不是你看到了什么,而是最終記住了什么!歐洲杯期間購買電視機的有多少人?是一個比較小的數目。但是,海信用一個無關品牌大雅的短期討論,讓更多的人、在更長時間記住了“海信第一”,這是真正的營銷戰(zhàn)略。
反過來說,很多企業(yè)贊助了歐洲杯,但是效果怎么樣?很多都是一時熱鬧,甚至當時都沒有被熬夜看球的球迷記住。這些宣傳就是失敗的。這些宣傳最該受到批評——但是,因為根本沒人記住他們、在乎他們,反而連該有的批評都沒有了。這且不是更大的“笑話”。
奇視點:雖然您用“宣傳效果”堵了很多人的嘴,但是,還是有媒體人認為海信“丟人丟到外國去了”!
蕭蕭:蕓蕓眾生、悠悠眾口,總會有不同的聲音。所謂眾口難調。不過,對于海信這次的廣告,最核心的一點很少有人提——海信廣告究竟給誰看的。
海信花5000萬歐元做廣告。如果只是給國內消費者看,這個錢放在央視新聞聯播前后豈不是覆蓋更大,至少不會被“足球概念”局限住。這么大的價錢,如果目標只是國內足球迷,那么顯然投入產出不成比例。而廣告打出來后,國內的爭議所起到的“擴大營銷”作用,應該被認為是“意外收獲”,不是海信計劃內的本意。
海信歐洲杯的廣告,核心更多是“全球市場”。海信彩電國內銷量占比是50%,看似不小。但是,從增量貢獻率看,過去三五年海信的成長95%以上靠海外市場。歐洲杯,會在全球播放,北美、歐洲、南美、中東都有大量的球迷觀眾。僅僅是歐洲球迷市場的規(guī)模,恐怕就超過了中國市場——畢竟人家更關心自己圈子的比賽嘛! 海信廣告是一個“國際廣告”,主要服務國際市場。這是毫無疑問的。但是,問題是海信為何選擇“中國第一”這句廣告詞,而且是漢語文字。這也是很多人覺得“這個廣告就是給國內看”的原因所在(但是,這不符合投入產出比)。
對此,一個分析方法是:海信還有沒有更好的選擇?答案是沒有。從存量市場看,海信面對的國際對手主要是韓系、日系品牌,當地市場“土”品牌,以及國內競爭對手。其中,競爭的關鍵對手是日系品牌、當地市場的“土”品牌、國內競爭對手。海信的廣告要切中這三者才行。
實際上,海信選擇中文的“中國第一”作為廣告主體,充分考慮了中國文化輸出的強勢、中國制造輸出的強勢這個背景。看到中文,外國消費者就會將其與整個中國向國際社會提供的產品、服務和形象聯系起來。例如嫦娥探月、或者高鐵系統。海信選擇中文,是要借力打力,同時自己也為這股“中國風”的輸出添力。
另一方面,雖然“中國第一”,這個說法不符合中國文化“謙謙君子”的風格,但是比較符合歐美人那種直接“利益主義”的觀念。雖然簡單、粗暴、缺乏審美,卻效果很好。也很能利用“中國文化”順風車,達到強化海信品牌附加溢價的作用。同時,中文的出現也會在國外觀眾中引發(fā)話題效應。
“民族的才是世界”的,海信的廣告語恰恰運用了這一邏輯。而且這有力的執(zhí)行了對日系、當地本土品牌和國內競爭者的“定位狙擊”。形成了既有區(qū)隔和特點,又有共性的市場攻心和話題引入效果。
現在,媒體們所謂的口誅筆伐,所謂丟人到國外,不排除“吃不到葡萄說葡頭酸”的成分,不過根本的還是“這些媒體站在國人角度,思考海信的國際問題,一開始視角和方向就錯了”。
奇視點:用外國人的觀點,用主要受眾群體的視野看海信廣告,真的有不一樣的收獲。那么您覺得此舉海信的成績會多大呢?
蕭蕭:渴望用一個廣告贊助,就能戰(zhàn)勝諸多對手,這是不現實的。用郭德綱的臺詞就是“想瞎了心了”。
實際上,海信的目標是在歐美等國外受眾群體中,植入中國強勢這個概念。這個概念的一小部分是海信電視強勢。對于大多數看不懂中文意思的老外,他們更多的看到的是——中國人在這里,大張旗鼓的在這里,中國人很強大。
這種方式直截了當、不“謙謙君子”,但是也沒什么不好。因為事實就是這樣子的。這是,中國制造在歐美等國的地位,從“廉價消費品”、“打著別人牌子的消費品”,到“高端品質化、自主文化消費品”的轉折中必須遇到的事情。
國際產品競爭,本質雖然是產品品質和技術的較量,但差異點卻是國別文化的吸引力。(因為品質和技術,成功的企業(yè)都不會落人把柄。)就如同10年前,很多消費者喜歡日系家電。那不是因為他們的技術更好,而是因為消費者對本國產品信心不足、對日系文化比較崇尚。不過,現在這樣的局面已經逆轉。用樂視電視的話說就是,“在國內超越了三星索尼LG,在國際市場也有信心干贏他們”。
從這個角度看,海信廣告的首要目的與收獲不是短時的銷量,而是長期的為中國文化、為海信品牌文化“打氣加油”。這個廣告首要的目的是如何輸出這種“海信來了”的信心。海信的選擇是中文+中國第一。
當然,這種預設效果究竟達到了多少,得幾分,很難確認。這是企業(yè)經營的風險所在。沒有任何決策和戰(zhàn)略是一開始就有十成把握必然成功的。這次的歐洲杯只是海信國際化步伐中的穩(wěn)健一步而已,它不決定任何成敗,但很可能錦上添花,且作為文化輸出為主的營銷,現在探討其成敗與價值還為時尚早。
奇視點:你的意思是中國產品以品牌化的方式走出去,與國際市場接受中國文化是必然的同步過程?
蕭蕭:在消費產品市場,必然如此。工程或者中間工業(yè)品,面對的是行業(yè)專家,可以用品質和技術說話。但是,大眾消費品面對的是“潮流客戶”,核心還是靠“文化說話”。
國內手機市場,小米的崛起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嗎?現在小米遇到轉型困難,不也正好說明消費市場“文化”認同的力量嗎?這一點全球不例外。
海信歐洲杯的廣告目標就是要在全球市場輸出一個“強勢的、可信任的中國文化的海信”。這首先需要我們自己人、自己的企業(yè)有這份信心,需要自己相信自己。而那些談論海信丟人丟到國外的觀點,潛在的就是“自我信心”的不足。如果對我們自己的信心足夠,把事實說出來,有何丟人呢?不要說是事實,如果信心足夠,吹些牛都不會覺得丟人。
用一句論壇語就是“有些人跪久了,就站不起來了”。這很不好。所以,我力挺“海信中國第一”的國際版發(fā)言。
來源:XXX(非中文科技資訊)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請尊重版權保留出處,一切法律責任自負。
文章內容僅供閱讀,不構成投資建議,請謹慎對待。投資者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
如發(fā)現本站文章存在問題,提供版權疑問、身份證明、版權證明、聯系方式等發(fā)郵件至news@citnews.com.cn。
2024年的Adobe MAX 2024發(fā)布會上,Adobe推出了最新版本的Adobe Creative Cloud。
奧維云網(AVC)推總數據顯示,2024年1-9月明火炊具線上零售額94.2億元,同比增加3.1%,其中抖音渠道表現優(yōu)異,同比有14%的漲幅,傳統電商略有下滑,同比降低2.3%。
“以前都要去窗口辦,一套流程下來都要半個月了,現在方便多了!”打開“重慶公積金”微信小程序,按照提示流程提交相關材料,僅幾秒鐘,重慶市民曾某的賬戶就打進了21600元。
華碩ProArt創(chuàng)藝27 Pro PA279CRV顯示器,憑借其優(yōu)秀的性能配置和精準的色彩呈現能力,為您的創(chuàng)作工作帶來實質性的幫助,雙十一期間低至2799元,性價比很高,簡直是創(chuàng)作者們的首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