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月16日消息,由美的集團總投資110億元的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戰(zhàn)略新基地在安徽安慶市奠基開工。
美的集團副總裁伏擁軍表示:“美的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基地,是美的集團有史以來投資總金額最大的項目之一。”
美的汽車,又卷土重來了。
2008年12月,一篇名為“美的客車業(yè)務停頓,‘家電造車’幾乎全軍覆沒”的報道直接宣告了美的造車的失敗。
嘗過失敗的苦果,美的偃旗息鼓10年。2018年,美的成立威靈汽車部件產品公司,從整車改為了零部件的入局。
說到這里,有3個問題值得探討:
1.為什么美的要布局汽車零部件基地?
2. 美的造汽車零部件,勝算幾何?
3. 入局汽車零部件領域,有哪些攔路虎?
01 巨頭摸路
要說美的布局汽車零部件基地,伯虎財經一點也不意外,畢竟它也算個OG了。
2003年,一大批原先不涉足汽車的企業(yè),開始進入汽車行業(yè),整個制造業(yè)掀起了一股“造車熱”。
美的嗅到商機與昆明高新區(qū)招商局簽署了協議,拿下云南客車,并計劃建成整車銷售額超過50億的“云南美的汽車工業(yè)城”。
2004-2006年,美的集團先后以17億元收購云南客車廠、云南航天神舟汽車有限公司、湖南三湘客車集團有限公司。后來美的集團成立了三湘客車公司,計劃投資35億元進行研發(fā)和生產。
2008年下半年,美的三湘客車停產,只維持了短短的三年。緊接著,被湖南長沙市市政府以1.08億元接手。
而另一個主要生產基地云南美的工業(yè)園也于2008年6月關閉,轉型現代物流基地。
由于當時對市場判斷失誤,美的客車項目一直虧損狀態(tài),加上2008年經濟危機的沖擊,美的首次造車宣告失敗。
在美的之前,早有中國空調行業(yè)的“霸主”春蘭在前探路,但結局并不理想。1997年,春蘭跨界造車,殺入中重型卡車領域。11年后,春蘭被汽車業(yè)務拖垮,出售了汽車廠60%的股權。
從2001年開始,在家電領域掙到第一桶金的眾多品牌,包括創(chuàng)維、新飛、奧克斯、美的、格林柯爾等開始齊聚“光明頂”,比拼技術。但隨之而來的是集體的“撲街”(除了創(chuàng)維還堅挺著)。
從上面來看,進軍汽車領域似乎是美的的“郁郁不得志”,但事實真是如此嗎?
一位家電行業(yè)分析師分析:
“傳統家電企業(yè)無論在營收還是在市值上,都已經到了大的天花板。在這種背景下,美的集團也一直想撕掉身上家電企業(yè)的標簽。未來美的集團依然會在非家電業(yè)務上加速布局,以獲取新的盈利點以及投資者的新希望。”
為了燃起投資者的信心,美的開始多元化發(fā)展。其風格是通過不斷的收購,進入一個新的領域。比如它做空調起家,就通過收購小天鵝來做洗衣機,收購德國庫卡做工業(yè)機器人,收購菱王電梯來進入電梯行業(yè)。
但也引來一個問題,收購之后新領域的公司如何運作,銷售渠道有沒有問題,產品價格是否合理等等,這些美的似乎都沒想好。
2019年,美的以292億元巨額資金收購全球第二大機器人巨頭庫卡集團,意欲轉型高端制造業(yè)。
但庫卡與美的的整合之路并不順暢,庫卡被收購后各項指標都出現下滑,且第二年開始出現負增長,到2019年庫卡的利潤甚至只有收購價的1.14%。
但近300億元不能就此打水漂,于是美的開始研究如何實現庫卡的價值最大化。2021年,美的豪擲22.97億元收購國內醫(yī)用X射線機龍頭萬東醫(yī)療,使庫卡與醫(yī)療結合在一起,但受到市場質疑。
這次進入汽車領域,美的也有意將庫卡和汽車零部件生產結合起來。
為什么美的如此心急,背后大有原因。
近年來,受房地產行業(yè)調控的影響,家電行業(yè)也受到一定的影響,增速逐漸放緩。
美的2020年財報顯示,美的實現總營收為2857億元,只同比增長2.27%。美的整體毛利率也在下滑,2020年美的整體毛利率為25.11%,相比2019年的28.86%,下降近4個百分點。而從2021年前三季度來看,整體毛利率下降了3.9%。
而進軍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領域,就成了這根解救稻草。
創(chuàng)維汽車的老總黃宏生曾做過解讀:
“如果說中國的家電制造業(yè)每年貢獻的產值超過10萬億的話,那么新能源汽車產業(yè)將是家電的10倍到20倍,可能高達100萬億以上。”
市場幾近飽和的家電制造業(yè),迫切在找新的跳板。
02 美的勝算幾何
但這個跳板,美的夠得著嗎?
在國外,汽車零部件領域早已發(fā)展成熟。比如我們熟知的巨頭博世,一年營收就達到四百多億美元。
與造車領域生產工藝復雜,利潤低相比,汽車零部件的利潤非常高,博世2019年的利潤為30億歐元,折合人民幣237億元,長城汽車的利潤算是國內比較高的,然而2019年的利潤只有45億元,還不到博世的一半。
從整個市場來看資源高度集中在國際廠商上,而在國內,汽車零部件市場集中度較低,競爭激烈,多數企業(yè)存在規(guī)模小、實力弱、研發(fā)能力不足的問題。
但同時也意味著,機會。
從客車、卡車到新能源汽車,家電品牌在汽車領域的探索有25年,但這些探路的品牌都倒在了路上,甚至有些把主營業(yè)務也搭了進去。
吸取了教訓的美的決定換個姿勢入場,把自己的優(yōu)勢轉移到了汽車零部件上。2018年,美的成立了汽車零部件公司——美的威靈汽車部件產品公司。這是美的集團旗下第一個掛上了“汽車”兩字的子公司。
緊接著,依舊是之前的收購打法。2020年,美的拿下了合康新能,成為合康新能的控股股東,這也意味著美的直接打通了與一汽、江淮等國內多家主流車廠的配套合作。
收購之后,美的繼續(xù)出擊,2020年12月內部組織架構進行了調整,新成立了機電事業(yè)群,美的開始大肆進行汽車零部件的研發(fā)生產。
去年5月,美的威靈正式官宣其驅動系統、熱管理系統和輔助/自動駕駛系統的三大產品線全線投產,并正式發(fā)布5款汽車零部件產品:驅動電機、電子水泵、電子油泵、電動壓縮機和EPS電機。
那么,美的交出了怎樣的成績呢?
截至2022年初,美的旗下汽車零部件產品線銷售規(guī)模達到了千萬元量級。美的集團旗下的零部件以及智能化平臺已經為一汽-大眾、東風集團、長城汽車以及比亞迪等整車制造企業(yè)提供了支持。
但與國內汽車零部件巨頭相比依舊差距甚遠,2020年延鋒年營收達到121.83億美元,位列2021年全球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榜中的第17名,也是國內上萬家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(yè)的領頭羊。
與1997年就深扎汽車零部件領域的延鋒相比,美的顯然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。不過從美的的布局上看,可圈可點。
比如,美的威靈汽車部件在國內多地進行了產能布局。如今美的在上海、安徽合肥、廣東順德、日本大阪和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等五地布局了研發(fā)中心與合作機構。
作為具備重大戰(zhàn)略意義的項目,威靈還請來了國際著名的電機及其控制系統專家、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諸自強,匯聚成了由諸自強、陳金濤博士領導的以博士為主導的國際前沿智慧研發(fā)團隊。
而依托主營工業(yè)機器人的庫卡,美的現有的生產線可以直接使用生產汽車零部件,相比新入局者成本更低,資金投入相比新能源汽車少,其面臨的風險也更低。
“二進宮”的美的顯然比上一次造車更加謹慎,對于在機電領域深耕多年的美的來說,此次入局,也算是發(fā)揮其優(yōu)勢。
不過,伏擁軍也透露過自己的焦慮,“2021年我們的銷售還很少,只是幾千萬量級的。所以時間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。同時,新能源汽車發(fā)展速度又是非常快的,這個時間等不起。”
眼下,不少家電企業(yè)都在布局汽車零部件領域,與美的正面交鋒。
2021年11月,清潔電器研發(fā)制造企業(yè)萊克就發(fā)布公告,擬以12.16億元收購上海帕捷汽車配件有限公司100%股權,從事汽車鋁合金零部件的研發(fā)、生產及銷售。
而海信集團,通過整車熱管理、智能座艙和車路協同方面進入新能源車領域。在整車熱管理領域,海信收購了汽車空調供應商日本三電集團,啟動了整車熱管理方向的積極探索。
美的的焦慮,從未停止。
03 一個零部件,三只攔路虎
我們來看看美的在汽車零部件領域布局的時間軸:
1998年,進入汽車空調壓縮機領域;
2011年,開始進行EPS轉向電機的研發(fā);
2016年,開始進行電動汽車空調壓縮機的研發(fā);
2018年,美的威靈汽車部件公司成立。
由此來看,美的在空調壓縮機上早有積累。而空調壓縮機——這既是一家家電企業(yè)必備的技術領域,同時也是當下電動汽車最需要突破的技術瓶頸。
很多人都噴電動車,其原因就在于鋰電池的特性決定了,純電動汽車在冬季的續(xù)航會打折扣,尤其是磷酸鐵鋰電池。除了電池本身特性以外,使用空調制熱(制冷)也是影響電池續(xù)航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壓縮機相當于空調系統的發(fā)動機,也是家用空調最核心的零部件之一。
之前,美的推出的R134a渦旋壓縮機,采用的制冷劑正是R134a,是廣泛應用于全球的空調制冷劑,相對成熟,具有成本優(yōu)勢。
憑借電機熱管理等核心技術的技術積累,入局汽車行業(yè),相當于掉到美的碗里了。
不過擺在美的面前的還有3只攔路虎:
第一,投入成本。
前不久,汽車零部件巨頭博世就對外表示接下來每年將投入45億美元提升公司軟件競爭力。
從人員配置上看,博世內部光是軟件開發(fā)人員,就有35000名。要說美的投入的這110億,和汽車零部件巨頭相比那簡直是九牛一毛。
而除了人員上的投入,原材料的供應也頻頻漲價。
疫情在海外市場的持續(xù)蔓延,讓很多海外工廠產能吃緊,上游供應不足,加之物流渠道不暢通,使得物流成本一路高漲,導致原材料價格上漲。尤其是汽車行業(yè)芯片需求量大,目前整個行業(yè)芯片緊缺,價格飆升近5倍。
如今多數汽車零部件企業(yè)關鍵零部件靠的是進口、中低端零部件靠國產。上游原材料緊缺所引發(fā)的“漲價潮”,自然開始向下游傳導,對汽車零部件產業(yè)來說成本就更高了。
第二,競爭激烈。
目前,在汽車電子產業(yè)鏈中,Tier1(車廠一級供應商)處于國際寡頭壟斷的市場格局,全球前十大汽車電子供應商擁有70%市場占有率。即便在國內市場,博世、大陸、電裝等國際Tier1巨頭也占據壟斷地位。
如今,不少智能手機產業(yè)鏈的制造巨頭,也開始大力布局新能源汽車產業(yè)鏈。
比如,富士康與拜騰、吉利等汽車廠商合作,為汽車廠商提供代工和零部件生產;聞泰科技整合智能硬件、車規(guī)級半導體、通訊業(yè)務等方面優(yōu)勢,向汽車Tier 1轉型;長盈精密在動力電池蓋板、充電設備、汽車內飾等領域均有布局……
除了傳統制造業(yè)巨頭,科技巨頭如華為和大疆等企業(yè)也紛紛布局汽車零部件市場,致力于成為領先的Tier 1。
華為致力在ICT領域積累,大疆在激光雷達方面進行技術儲備,不得不說美的面臨的挑戰(zhàn)并不小。
第三,品牌附加值低。
對于大眾而言,家電企業(yè)依舊存在品牌力不足的情況,要把用戶的認知建立起來,同時還要和傳統汽車零部件企業(yè)、跨界企業(yè)、新能源汽車企業(yè)爭奪市場,依舊需要漫長的過程。
近10年來,我國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(yè)的數量雖然呈穩(wěn)定增長的趨勢,從2011年的8396家上升至2020年的1.4萬家,但整體競爭力較比全球頭部廠商卻存在較大差距。
即便在家電領域做到巨頭的美的,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也依舊是個“新手”。
目前,美的集團已經與博世、華為、寶能、比亞迪等展開合作,研發(fā)建立車家互聯系統,以實現車載系統遠程控制智能家電。
也許,汽車零部件領域真的能講出好故事,但美的如何握緊這把通向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鑰匙,目前來看還有很多未解之謎。
文章內容僅供閱讀,不構成投資建議,請謹慎對待。投資者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
2024年的Adobe MAX 2024發(fā)布會上,Adobe推出了最新版本的Adobe Creative Cloud。
奧維云網(AVC)推總數據顯示,2024年1-9月明火炊具線上零售額94.2億元,同比增加3.1%,其中抖音渠道表現優(yōu)異,同比有14%的漲幅,傳統電商略有下滑,同比降低2.3%。
“以前都要去窗口辦,一套流程下來都要半個月了,現在方便多了!”打開“重慶公積金”微信小程序,按照提示流程提交相關材料,僅幾秒鐘,重慶市民曾某的賬戶就打進了21600元。
華碩ProArt創(chuàng)藝27 Pro PA279CRV顯示器,憑借其優(yōu)秀的性能配置和精準的色彩呈現能力,為您的創(chuàng)作工作帶來實質性的幫助,雙十一期間低至2799元,性價比很高,簡直是創(chuàng)作者們的首選。